可能大家都在电影里看过吹蛇人的画面,会以为世界上蛇最好的朋友非印度人莫属了。但据说在英国殖民时代,印度德里城眼镜蛇泛滥,给当地的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有钱能使鬼推磨,钱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对当时钱多的英国统治者来说,更是如此。于是当时的英国总督便想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用赏金来激励民众去灭蛇。一条蛇=一个卢比。
跟料想的一样,短时间内,野生眼镜蛇的数量急剧下降,可是政府花在“买蛇”上的经费却一直居高不下。原来很多居民为了能够继续赚取赏金,便自己在家里养殖眼镜蛇,把这当成了一条赚钱之道。
因此政府马上喊停了悬赏计划,于是大批居民便把自己养殖的眼镜蛇放生,蛇灾变得比一开始来得更加严重了。这被经济学家称作“眼镜蛇效应”,它指的是原本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案,结果反而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眼镜蛇效应”之所以会产生,首先来自于每个人身上作为“经济人”的一种基本属性,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其次,赏金造成了民众灭蛇动机的改变。民众原本灭蛇是为了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最后却变成了追逐更高的赏金。除了印度,“眼镜蛇效应”还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
在越南也曾经爆发过鼠疫,政府也采取了悬赏的方式来号召群众灭鼠,而最终在赏金撤销后,也同样地造成了更严重的鼠灾。
要如何避免“眼镜蛇效应”?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外部激励政策。比如在印度的蛇灾中,如果养殖眼镜蛇的成本要高于悬赏金的话,那么自己养殖眼镜蛇来换钱也就无法。成为一条赚钱之道了。
其次,不要过度使用外部激励策略。原本居民为了自己的生活,内心也有灭蛇的动机,但悬赏反而使他们把自己的内部动机转变成为了一种外部动机,把灭蛇当成了一种赚钱的手段。同样的,有些家长可能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会给他们制定很多的奖励制度,最后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认为自己根本不爱学习,而是为了获得那些奖励。
“眼镜蛇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钱的确能够给予人们巨大的动力,但要让一个人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树立正确的内心认知与信念才是一条真正的可行之道。
毕竟再多的钱也无法让一个人真正的得到满足,因为贪念是人类身上一种固有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