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建筑工程学院>> 学生工作
提升素质能力 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建筑工程系 发布人:袁新安 阅读:次 发布时间:2020/9/13 16:16:05 更新时间:2020/9/13 16:16:08

随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办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辅导员作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书育人工作中,通过提升自身素质能力,助力人才培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01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因而,民办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 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将立德树人工作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

《规定》指出:“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怎样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辅导员本身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1.2 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时代,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提升办学质量,扩大人才培养效应便成为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办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育人水平和教学质量。

辅导员具有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辅导员是民办院校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能力关系到高校整个教师队伍素质,关系到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就是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优势”,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工作水平和师德师风,有利于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促进高校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为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1.3 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辅导员在实现自身的发展既是满足个人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民办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辅导员个人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辅导员在工作中,通过学习、总结、创新、实践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获得职业成长,提升素质能力,成为帮助学生成才的专业人员;从辅导员整体队伍层面而言,努力培养辅导员进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人员行列,促进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整体提升,是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02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认同和现实工作之间的矛盾
《规定》明确了辅导员具体工作的9项职责,可以概括为日常事务工作和理论研究两大类,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大部分时间围绕繁杂、琐碎的事务工作,久而久之,大多数辅导员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情绪、甚至对职业的不满情绪。

经分析查找主要原因有,一是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侧重于管理人员,教师的身份和地位趋于边缘化,辅导员薪资待遇和教师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民办高校辅导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得不到体现,“让辅导员对自身本职工作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无法保持工作的激情和拼劲”,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

2.2 队伍稳定性和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学校育人质量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流动性过大的突出问题。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收入和出路等问题成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方面的障碍因素,此外,年龄问题也是影响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显性因素,民办高校部分新入职的辅导员,在熟悉适应岗位过程中,就出现离职现象,也是导致该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学校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的营造对辅导员是否安心本职工作,努力进取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2.3 自我发展和职业前景之间的矛盾


随着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43号令的颁布,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高度重视,部分院校在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相关精神过程中,结合自身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但也有部分高校不够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加上辅导员自身对职业发展定位不明确,出现队伍建设的困境。导致辅导员迷失发展方向,逐渐离开本职岗位。

03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总结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准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对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3.1 增强职业定位和职业认可度
民办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清楚职业定位,树立校园主人翁意识,将个人职业前景和学校发展融为一体,扎实做好育人工作,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过程中增强存在感、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逐渐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教师身份的重要性。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高校需从全局的、整体的层面思考提升该队伍素质能力。

一方面,学校层面在落实《规定》中的相关要求时,从辅导员职业晋升、职称评审、学习培训、科学研究和薪酬体系等方面给出明确的引导和保障,鼓励辅导员工作的热情,激发队伍的能动性,盘活各类资源,提高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另一方面,打开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结合民办高校自身发展建设需要,从辅导员队伍选聘职能部门的干部,充实教师队伍,“来鼓励一线辅导员通过努力逐渐向适合个人发展的方向转变,让辅导员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个人追求” 。

3.2 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能力决定学校育人水准,民办高校在日常管理中,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定期结合辅导员日常事务管理中的具体类别,从理论知识运用、工作方式方法和育人能力等方面为辅导员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增强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水准。

新时代,面临学生教育工作的新挑战,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之余,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及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武装自身头脑,推动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思考育人经验和方法,按照职业能力标准的规定逐级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促进育人水平的提升,进而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3.3 促进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民办高校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中,围绕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为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条件,动员和激发辅导员结合所带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所需的工作方法,锻炼工作能力,增强育人实效。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有助于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技能,梳理工作中所需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形成适合自身的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强化专业水准,在平凡工作中感受育人成就感,增强职业归属感,逐步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道路,成为该岗位的专家能手,从而解决了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职业认同不高的矛盾。

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辅导员在工作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强化学习来提高自我,促进队伍整体水平的跃升,提升育人质量。

 
 
地址:郑州市新郑龙湖大学城南107国道西侧招生处 邮编:450000 招生咨询电话:56657088 56657099 就业办电话:56068693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保留网站所有权利 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 设计研发:实训与信息管理中心